6
Feb, 2025Feb 6, 2025
智能戒指会改变可穿戴健康技术的未来吗?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初,三星悄然宣告将推出智能戒指的消息,成为首个公开正式进军智能戒指领域的科技电子巨头。各位看到这个消息后会有怎样的感受?
如果您是一个关注自身健康,并热衷于购买或体验可穿戴健康监控设备的人,无论是否已经拥有、或是否计划拥有一款智能戒指,那这对您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一个值得信赖的大品牌即将推出智能戒指,无疑为消费者增添了信心,使他们可以更放心地尝试。
然而,市面上已有的智能戒指品牌,恐怕无法与消费者们感同身受。
三星的这一消息在过去的一年中持续发酵,理论上很可能已经对现有智能戒指的销量产生了影响,从而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这些品牌的信心。例如,就在前两个月,智能戒指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 Oura Ring 的 CEO,Tom Hale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我不认为 Apple 会发布智能戒指。”此言回应了市场对于智能戒指领域下一个可能重大节点的猜测,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玩家们已经感受到来自巨头的压力。
那么,Tom Hale 为什么认为 Apple 不会发布智能戒指呢?他的理由稍显平淡:“因为他们不会希望通过发布一款替代品而在商业上削弱 Apple Watch 的地位。”
到底是谁在买智能戒指?
我们先来看看 Tom Hale 用来安抚市场的理由:苹果不会希望通过发布一款替代品(alternative)来削弱 Apple Watch 的王者地位。先不论从商业模式来看,这个观点是否能站稳脚跟,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出发:智能
手表和智能戒指,对于消费者而言,真的能构成替代关系吗?
虽然目前难以找到绝对的经济数据支持,但从营销角度分析,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以 Oura Ring 为例,一款成熟的智能戒指通常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 专属 App 支持
- 心率和血氧检测
- 睡眠质量监测
- 心血管健康情况监测(通过分析长期血氧和心率数据)
- 心理压力监测
- 合适运动强度提醒
▲图片来自于 ouraring,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而智能手表呢?以 Apple Watch 为例,其核心功能和最主要的购买理由包括:
- 步数计数
- 卡路里消耗统计
- 运动数据总结
- GPS 定位和导航
▲图片来自于 zdnet,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星智能手表也提供睡眠质量监测功能,但其采集的主要数据仍然与 Apple Watch 类似,集中在步数、心率和体脂率等。因此可以看出,智能手表与智能戒指在“主营业务”上存在本质差异。
智能手表主要吸引运动和健身爱好者,通过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可视化、数据化,满足消费者对“成就感”的追求。智能戒指则吸引希望了解和掌控自身健康状况的用户,尤其关注心血管健康和心理压力,通过监测短期与长期数据,帮助用户调整饮食、睡眠、压力以及运动强度以实现长期的健康目标。
前者主张“动”,后者主张“静”。无论在功能、形象还是购买动机上,两者都难以相互替代。
从目标市场来看,其受众群体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主导的一项调查,45至65岁的中老年人是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的主要消费群体。这部分用户更注重设备的**操作简便性,价格,和专业的健康监测功能,**智能戒指的设计与功能正好契合了这些需求,成为他们的首选。
相比之下,智能手表的核心用户群集中在18至34岁的年轻人,且智能手表正在不断开发迎合年轻用户的功能,例如社交互动和运动鼓励等。
这一市场分化趋势表明,智能戒指和智能手表的定位各有侧重,并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智能戒指通过其专业的健康监测能力,主要服务于关注长期健康管理的中老年用户;而智能手表则以其广泛的功能和年轻化设计,赢得了更加活跃的年轻消费者群体。因此,两者更多表现为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智能戒指有多“火”?
▲图片来自于 ouraring,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了解了需求端后,我们再来看看供应端的情况。智能戒指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2010 年代初期,由一些创业公司和小型企业率先推出。其中,Oura Ring 是最早的代表之一。自 2015 年推出以来,Oura Ring 在智能健康监测领域表现卓越,尤其是在睡眠监测和健康数据追踪方面,始终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然而,Oura Ring 并非唯一的先行者。比如,2017 年推出的 Motiv Ring 同样尝试将健康追踪和活动监测融入智能戒指设计中。但 Motiv Ring 的核心功能(如步数计算、运动检测)与智能手表高度重合,难以与 Oura Ring 在市场上抗衡。发布首款产品仅三年后,Motiv 被 Proxy 收购,并迅速转型为专注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公司,退出消费市场。这一案例也从侧面验证了上文的目标市场的分析:单纯作为智能手表的延申产品,难以立足。
因此,今天的智能戒指市场,虽然小众,但却几乎是 Oura Ring 一家独大的市场。作为行业内的“独角兽”,Oura Ring 掌握着目前全球智能戒指市场的主动权。2021 年,在整个智能戒指市场估值仅约 2.1 亿美元的情况下,Oura Ring 却凭借其前瞻性的产品与运营模式获得了高达 100 亿美元的估值,吸引了来自高盛、维京集团和阿里巴巴等投资机构的支持,成功融资 2 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与市场整体估值持平。
与Oura Ring第一款产品的问世时间相差无几,2015 年前后,Kickstarter 上的智能戒指项目也逐渐崭露头角。尽管数量不多(Kickstarter上不足 30 个),但智能戒指项目往往能吸引用户的热情支持。例如,中国公司 RingConn 的智能戒指在今年的 Kickstarter 众筹中获得了 18,428 位 Backer 的支持,销售额超过 400 万美元。
而众筹金额另一个高销售记录,则属于由两位医疗传导学博士 Assim 和 Nino 创立的品牌 Iris Ring。其产品 VELIA 在 2023 年 Kickstarter 众筹中筹得超过 69 万美元,随后在 Indiegogo 平台又实现了 200 万美元的销售额。
这些成功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主打“睡眠质量监控”和“睡眠数据分析”的功能,凭借精准定位的产品功能和市场策略,在众筹平台上取得了断层式的支持。
断层之下,其他品牌的众筹表现则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第一梯队:销售额在 40-50 万美元上下(Xenxo 除外,该品牌开发了可以通过智能戒指接电话的功能,切中了众筹用户的猎奇心理,成为特例)。第二梯队:销售额在 10-20 万美元之间。第三梯队:销售额低于 10 万美元。
其中,除了第一梯队的Xenxo以外,其他的几乎智能戒指成绩分布,大致符合“功能越接近智能手表,销售额越低”的曲线。
人们为什么买智能戒指?
三星在智能戒指市场的布局并非无迹可寻。从 2020 年发布 Galaxy Smart Watch 3 开始,三星就展现出向“贴身健康管家”靠拢的意图,通过对心率、血氧、心电图和睡眠等数据的再利用和分析,逐步实现与竞品的差异化。
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监测方面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用户的佩戴习惯和电池续航能力。智能手表因搭配需求难以在正式场合佩戴,而夜间睡觉时许多人也不会戴表,这直接影响了数据的连贯采集。此外,大多数智能手表每 2-3 天需要充电一次,频繁充电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妨碍了全天候监测的实现。
智能戒指的设计巧妙地规避了上述难题,以“被动监测”的特点完美契合了用户的需求:
-
轻量与隐形:智能戒指通常轻巧且贴合,不易被察觉,佩戴时不会对用户的日常活动造成干扰,几乎无需维护。
-
持久续航:得益于低功耗设计,智能戒指的电池续航通常可以达到一周甚至更长,远超智能手表。
-
数据连贯性:戒指设计旨在实现全天候佩戴,从而克服数据采集断点的问题,持续跟踪用户的生理数据,提供深度且有意义的健康洞察。
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戒指已超越了单纯的“智能”,展现出更多“关怀”的特质。当检测到心理压力增大时,它会建议用户通过冥想缓解情绪;当心率过快时,它会提示调整运动强度;甚至能结合多维度数据提供饮食优化或生活习惯调整的建议。凭借长续航和精准的数据支持,智能戒指正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健康管理助手。
▲图片来自于 ouraring,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前景真的一片光明吗?
由此可以推断,三星早早在健康领域铺垫的布局,极有可能促使其推出一款功能和技术更为完善的“健康向”智能戒指,不仅进一步强化“贴身健康管理助手”的定位,也将推动这一仍属小众市场的产品显著提升市场认知度与普及率。三星的加入或将带来价格下探和市场扩张,加速智能戒指的发展步伐,吸引更多消费者。在没有额外突发因素的情况下,短期内市场不会快速饱和,所以智能戒指市场依然处于蓬勃向上的增长阶段。
从发展趋势来看,智能戒指的功能和技术将更加成熟,其“健康管理”的专业性也会进一步提升。这使其与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其他可穿戴设备实现更明显的差异化,并向可穿戴医疗设备(如 Omron 的血压监测手环、Upright Go 的姿势矫正器等)靠拢。然而,这种正向发展在长远来看虽将为行业带来显著收益,但品牌在这一过程中仍可能面临一定的阻碍和瓶颈。
▲图片来自于 ouraring,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假设技术和生产链问题能够通过行业内的努力得到妥善解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路上仍需面对两大核心挑战。
- 用户隐私
数据隐私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智能戒指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高度依赖于对生物信息(如心率、血氧、睡眠模式、体温等)的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不仅在法律法规层面备受关注,对于用户个人而言也具有高度敏感性。市场对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方式的审视会更加严格。
技术上,大部分隐私问题可以通过数据本地化:将数据存储于用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数据中心,以满足相关法规要求;或许数据透明性:为用户提供明确的数据使用说明,并允许用户自主管理或删除个人数据,从而提升信任感。
**真正难以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度。**尤其是对于瞄准北美市场的中国品牌,其在信任方面的天然劣势尤为明显。因此,出海品牌不仅需要在产品开发和数据管理上确保合规,还需在营销端通过持续的品牌形象建设赢得消费者信任。
- 与智能生态系统的配合
智能戒指的成长还需解决与其他技术生态的整合问题。与智能手表依托成熟开发平台(如 watchOS 和 Wear OS)不同,许多智能戒指缺乏统一开发生态,导致开发成本更高,并常常成为智能生态中的“孤岛”。它们往往只能处理自身监测范围内的数据,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联动性较差。这不仅是智能戒指的局限,大部分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都面临类似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用户同时拥有智能戒指、血糖监测贴片和血压监测手环,他们可能需要打开多个 App 才能查看每日健康数据,而来自不同应用的重复提示还可能造成“信息轰炸”,降低用户满意度和使用频率。
因此,提高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实现跨品牌互联是智能戒指品牌未来发展的关键。对小品牌而言,可以选择加入行业协会或联盟(如 Bluetooth SIG、健康互联联盟),并采用标准化协议(如 Matter)。而对实力更强的品牌,则可考虑自主构建健康生态系统,通过智能戒指硬件、配套 App 和云端服务的整合,提升用户黏性并形成竞争优势。
未来可期?说不定哦
无论是初入市场的用户,还是寻求更新换代的消费者,未来几年智能戒指无疑将迎来更多选择和更大可能性。而三星作为行业巨头的入局,即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更多创新动力,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比如价格战的加剧、技术壁垒的突破难度加大,以及小品牌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压缩等等。
对于消费者而言,三星的加入无疑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他们将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购买到更加成熟和高质量的产品。而对于市场中的其他玩家来说,这或许是一场硬仗,但也是一次推动自身产品和服务全面升级的契机。
智能戒指的未来如何发展,依然需要时间来证明。三星的加入只是这场健康科技革命中的一个新起点,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对创新科技的期待,会成为这个市场继续发展的原动力。无论如何,这个充满潜力的领域,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分享: